訪談簡敘:陳政宏教授是我們系上船舶機電概論、熱力學的老師,在大一下學期後,是大家都會認識的老師。
訪問陳政宏老師時,可以發現他的談吐間帶著一點文學味,有的人喜歡,有的人不喜歡,想知道為什麼嗎?馬上就一起來看看,陳政宏教授的訪談內容吧!
簡歷:
現任職稱: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/成功大學博物館館長
專長:紊流、二相流、船舶推進、雷射及光學測量、人因系統工程、科技史
學歷
學士(1989.10~1993.06): 國立台灣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學系
碩士(1993.09~1995.04): 美國密西根大學 造船及輪機工程(Naval Architecture and Marine Engineering)研究所
碩士(1995.01~1997.12): 美國密西根大學 機械工程研究所
博士(1995.09~1999.05): 美國密西根大學 造船及輪機工程(Naval Architecture and Marine Engineering)研究所
獎項榮譽
(2008) 優良政府出版品 特優獎《鏗鏘已遠——台機公司獨特的一百年》
(2001) 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 優秀青年工程師獎
(2000) 美國密西根大學 Horace H. Rackham傑出博士論文獎
(2012) 第四屆國家出版獎 入選獎《外國的月亮一樣圓》(二版)
近期論文
基礎流力:
銅管樂器號嘴流場特性之研究(Flow Field of the Mouthpiece of Brass Instruments)2004-
生物組織震動與流動的速度分析(Velocity analysis of Biological Tissue's Vibration and Biological Flow)2006-
紊流及多相流:
紊流中圓柱/球跡流之交互作用(Interaction of Cylinder/ Sphere Wakes)2009-
橫向流中的二相流流場(Two-phase flow in a cross flow)2007-2009
導緣突節對翼面性能與流場的影響(The Effect of Leading Edge Protuberances on Wing performance and Flow Field)2008-
棒球的紊流(turbulent Flow of a Baseball)2009-
船舶工程:
艉隧道流場測量(flow Filed measurements of Propeller Tunnels)2009-
船模水槽實驗技術改進(消波、艉跡流測量、油膜實驗、自推實驗、螺槳單獨實驗)
(Improvement of Ship Model Tests Wake Survey, oil-film test, self propulsion test, propeller open water test, wave damper)2011-
人因工程系統:
遊艇外型設計之感性工學研究 (Kansei Engineering of Yacht Design)2006
科技史:
台灣造船工業史及海洋科技史(History of Taiwan's Shipbuilding Industry and Maritime Technology)2004-
造船與軍重科技政策(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 shipbuilding and military-heavy industry)2006-
專業及工業文化資產(Professional and Industry Cultural Heritage)2010-
大學及科技博物館學(Museology of University Museums and S&T Museum)2009-
訪談內容:
請問教授為何會願意投入造船的相關研究?
因為教授覺得流體中運動的物體都很有趣,包刮船、飛機、車子、鳥……等,所以興趣並不只侷限在船,所有流體事物教授都很願意研究;也是因緣際會,所以現在投入在船的研究中。
教授和我們分享一下求學歷程
教授從啟蒙階段開始分享,小時候本性就很好奇,都會想探索世界,次外還有一些影響因素,像是媽媽的教育因素,以及小學時所就讀的國語師校是「五育並重」--正常教育理念,舉例:學校有很多國語文活動,不過這些活動不強迫參加,也就沒有刻意安排小朋友的發展方向,或是制度上強迫他們,所以小學以前都是正常的教育、有正常的發展。
此外,環境的影響,雖然不一定有直接影響,但是可以感受到求學、文化、文明等氣息;教授在自己出國之後才發現:小時候這種環境是挺少有的,那種環境有點像台南成大這附近的環境--「文化教育環境」,像是教授自己的求學環境是「台北市南海學院」,在那樣的環境下,有供實驗觀察用的植物園、許多小學,還有神社、博物館、書店…等等文教設施,在這樣子所塑造出來的環境--「文化教育圈」,因為和自己居家距離很近,所以交通成本相對較低,還有門票等成本都很低,自己因此也有接受到「文化教育圈」一定的影響,產生對文化的喜好;現在的成大這邊也很相似,有各級學校,大學旁邊有還有中學,雖然沒有那麼多博物館,但是離古蹟很近,辦文化的地方也不是離很遠。
之後,國中的教育是最扭曲的,為了應付考試,相對較少自由,而自己受到這扭曲的制度影響較少,因為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甚麼,有方向去努力。到了高中時有變得比國中時自由,但也只是相對之下的自由。那時身邊的同學也很有主見和想法,大家互相交流之下,也就有正常的發展,那時候自己會花時間學習,用最低成本替自己創造最高效益,時間的安排也是一部分學習一部分休閒,那麼在學習這段時間自己要學習些甚麼呢?有的人或許是補習、準備聯考,而教授自己則是覺得有這麼多的學問很有趣,所以樂於學習,自己也有所偏好的項目和比較沒興趣的科目,不過自己思考後,覺得只要是安排的科目都有其安排的道理,教授也就都會用心的去學習,如此可以吸收更多資訊。尤其是現今資訊多元,得知資訊的管道也很多元。
而自己面對高中分組時很痛苦,因為面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選擇很困擾,放棄哪一個都不是,那時聽過一個說法「年輕要學好數學」,教授覺得社會科學應該四五十歲時學也還可以學得會,就像是運動場上,運動都是從年輕學起。所以四五十歲學微積分不曉得能不能學好,最後選了自然科學。所以高中畢業暑假,就自己學了高中的社會科學,增加自己的知識廣度。
讀書的啟蒙:
知識是學不完的,能學就多學一點
甚麼時候對造船及流體力學有興趣:
從中學時代,小時候看丁錫鏞創辦的小牛頓雜誌,因為丁錫鏞本身是學造船的,其中幾集讓我對船的流體力學產生興趣。小時候跟許多男生一樣,喜歡做飛機,船啊!這類的玩具,覺得很有趣。不過奇怪的是,國中的物理學些虹吸管原理、靜力學,到了高中還是一樣,只是難了點,相較於其他科目,流體力學沒有學到甚麼新的知識。因為要學流體力學要有一些數學的基本知識,正因為都沒有學到,所以對她特別印象深刻。考大學時,因為對物理和流體力學有興趣,所以報了機械系、地理系、土木系、造船系,所以就上了台大造船系,因為自己的興趣,所以在選修課程的時候會選跟流體力學有關的課程,對於項材料力學這類的科目就比較沒興趣。到美國念書之後還是一樣朝著這樣的方向,那時候修了一門有關紊流的課程覺得很有趣,因為還有很多問題還沒被解決,很具有挑戰性。後來博士論文找了航太系的教授,論文題目是紊流,研究許多相關方面的問題。
為何對科技史有所研究:
科技史也是個專門的學科領域,因為科系越分越細,造成我們在學習自己的科目上忽略了它的歷史過程,既然是這個領域的從業人員,就應該對這個領域的本質有所了解,要了解它比較好的方式就是透過專業史得到,對本質的了解有很多面向,歷史只是其中一面,需要對它以前發展的過程有了解,然後透過觀察和別人不一樣的特性來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在哪裡,所以我認為所有跟自己領域有關的歷史都值得看一看。
教授對系上學生有沒有甚麼期待或建議:
系上課程多元,幾乎所有工學院得基礎課程都有修到,對學生來說是個有利的因素,不管你想往哪個專業方面發展都行,當然還要再更深入的學習。現在市場的變化迅速,學生應該要有承擔風險的抗壓性。大三大四德選修課要多學一點,也許學的東西不會百之百完全運用到,但那些知識甚麼時候會用到你也不知道。
海軍經過拉法葉艦事件後,時間也差不多了,船艦也需要更新了,未來10年20年可能剛好是需要造船人才的時候,也剛好就是你們這一代可以發展時候,另外像遊艇就是個小市場,雖然會隨著經濟好壞有所起伏,但也是個適合的產業。但目前台灣造船系有些人才師資培育的危機,雖然有4個造船系,但真正學習造船核心技術的人才太少,幾年後這個狀況會加劇,所以如果對研究或教學有興趣的,可以考慮當教授。另外,其實造船這個產業的人才需求很少,要跳槽不容易,相對的被替代的可能性也低,如果有興趣從事造船工程業的,現在是個不錯的時機。
圖片來源:http://news.secr.ncku.edu.tw/files/14-1054-117512,...